学术思想

作者:太平魏氏内科流派工作室发布时间:2023-04-18点击数:242

太平者,医患之所求,方药之所贵,疗效之所验。医之求太平也,需执大象,以御万法, 《道德经》曰: “执大象,天下往,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”患之求太平也,贵在“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,愈病于未现之时, 《内经》有言: “夫乱已成然后治之,病已成然后药之,譬如渴而穿井,斗而铸槌,不亦晚乎?”方药之贵太平也,欲以平易之药,收预期之效,冯楚瞻云: “因人治病而立论,亦必取中正和平,切于病症,切于治法为要。”疗效之验于太平也,使阴平阳秘,气血调和,患无所苦,查有所验,罗天益所云“血气周流,循其天度,十二脏之相使,各守所司,神气冲和,身体太平”是也。

1  医法太平,以御万法

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,跟师学习的过程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,并很好的掌握,中医的动手能力,如望闻问切,不是简单的一招一式,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,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,对流派的传承精华中正平和之要义,治法太平,使阴平阳秘,气血调和,患无所苦,查有所验,在临床中细细体会,不断的对老师的经验进行总结,久而久之,必有所悟。

2 医说并行,医患相对

太平魏氏内科十分强调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,认为“有道无说不行医”,医生看病不仅要看患者之病,同时也要注意患者的生活环境、社会地位等,对疾病的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,往往还包括对患者生活习惯的指导。医说并行对提高患者依从性,保证临床疗效非常重要,魏宏林先生对于初诊患者,往往不顾后面数十名患者排队的情况,花费半小时甚至可能更长的时间与患者沟通,力求“问清楚,讲明白”,要求患者“听得懂,做得到”。

这一思想经魏有刚先生发扬,将其内涵延伸至重视患者之间的沟通和引导。一直以来,患者之间的沟通在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患者对患者的信任天然地比对医生的信任更强。魏有刚先生发起成立的马鞍山市癌友协会在肿瘤患者调整心态,积极面对疾病,互相介绍抗癌经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,产生较大社会影响。

医有所擅,病有所患,医患相对,互成其善。史载扁鹊“过邯郸,闻贵妇人,即为带下医;过洛阳,闻周人爱老人,即为耳目痹医;来入咸阳,闻秦人爱小儿,即为小儿医,随俗为变”。医者有随俗为变,患者亦有择医之应。故某医之患往往多见某证,未必时人皆病此,更未必世人皆病此,或者患者之间互陈症状,辨证在先,他证患者就医别处而已。故医者切不可执己之临床,非他人之理论,他人之理论或也从临床中来,不过所见患者不同,所得亦不同,苟有不明之处,需虚心请教,不可妄加指摘。

魏宏林先生的诊室常出现这样的现象,某一地方患者皆为某病而来,另一地方患者皆为另一病而来,多因亲朋之间有人在此治好,往往以为他专治一种病,不会看别病,来此见其他病人方知亦可治别病。知医患相对,便知不可偏执,医路迢迢,无穷尽矣。

3 中西结合,法象天地

《灵枢》曰: “言不可治者,未得其术也。”天下无绝对的不可治之病,往往只是我们没有掌握治疗它的方法。近代以来,西方医学的进入,在中国医学界激起了新的波澜。魏建标先生生活在清末民初,已经见到了西医的确切疗效及其局限性,又颇受海上医派“发皇古义,融汇新知”的影响,认为西医学的部分疗法即我千年未得之术,主张学习西医知识,融汇于传统医学之中。魏宏林先生和魏有刚先生都曾系统学习过西医,但魏氏内科在整体思维上仍坚持中医象思维,主张从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中来寻求问题的答案,比如魏宏林先生就曾在诊疗之余介绍过自己治疗两例气鼓症的经验:患者腹大如鼓,旬月不解,然皆气而非水,以砂仁七粒送入蟾蜍腹中,用青山土裹蟾蜍,放入火中焙干,研成细末,以水送服。言所治两例皆愈,后未再见是症。这样的诊疗思路便是象思维的典型体现,蟾蜍腹大如鼓,砂仁行散之剂,故能疗气鼓之疾。

中西结合欲以穷世间之术,法象天地欲以尽世间之道。虽力有不逮,然心有所向矣。

4 阴阳是本,气血为先

魏宏林先生十分推崇程钟龄的学术思想,认为程氏之书平易之中自见峰峦,辨证强调阴阳,常叮嘱我们:万般皆错,阴阳不可错。在程氏八纲的基础上,又强调气血的重要性,认为:经络行气血,五脏藏气血,六腑通气血,脉证候气血,针药调气血,中医之旨实不离于气血。脉分左右,简而言之,左手心、肝、肾,右手肺、脾、命,左以水生木,木生火,右以火生土,土生金,左以血为主,右以气为主。独取寸口,所以明十二经之气血也。“寸口者,五藏六府之所终始”,五脏六腑气血之所终始也。又, “妇人尤必问经期”,月经乃直观可见之气血,问经期亦所为知气血也。故凡是妇女来诊,无论年纪老少,所看何病,必先问其月经情况。

这一思想体现在治疗上,便是善用八珍,而加减变化藏其间,魏宏林先生常称道八珍之至平至贵,变化之至精至微,往往加减数味,逍遥、二陈诸法蕴其间矣。

5 平正为上,慎用热药

当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,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毗邻长江,古属吴楚交界之地,与江苏吴县气候相仿,常见湿热为患,叶天士在《温热论》中说: “吾吴湿邪害人最广”,可见一斑。身处这样的地域,面对这样的患者群体,太平魏氏内科强调用药以平为上,慎用热药。

魏宏林先生用药推崇孟河费氏“一归醇正,不惑殊趋”的学术思想,“在义理之得当,而不在药味之新奇”,处方多以 14 味为限,鲜有过此数者,剂量往往以6~9g为一般用量,甚至有 1~2g 的,而效验显著。

魏氏内科主张慎用热药,强调温与热不同。魏宏林先生常言疗男妇之疾,宜温而不宜热,取“壮火食气,少火生气”之意,认为热药往往激越阳气,一时见效,而阳气益虚,温药则温养阳气,二者有本质不同。

当然,慎用并非不用,魏宏林先生门诊一年之中,用附子者,亦有数人。尝疗一典型寒痹患者,乌头等物,亦用之不疑。

6 以患为师,问经求源

太平魏氏内科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学习中医的方法。

首先强调学习背诵经典,魏宏林先生不仅《内》《难》《伤寒》信手拈来,而且能够通背《笔花医镜》《医学心悟》等书籍,记诵之余,强调理解,于四大经典当能知其文义,于四小经典尚需明其渊源,比如《药性赋》所言多从《神农本草经》中来,读《神农本草》便知《药性赋》何以将淫羊藿归入寒性之中。魏有刚先生于家学之外,又承孙光荣先生指教,研习《中藏经》,多有心得。

其次便是强调以患为师,在临证中学习,书之言有尽,患之状无穷,以患为师一方面是以患者之病为师,是病有何症状,患者所苦者何,何症前所未见,何证前所未解,需见病而知书,不可执书以套病;另一方面是以患病之人为师,部分患者久病成医,所见往往亦有独到之处。

其三仍需回归经典,临床有不决之事,往往可以从前代医家的记述中找到答案,一人之智有限,而千年之慧无穷。魏宏林先生尝诵《大医精诚》,叹曰:“虽未必能博极医源,然无由不精勤不倦。”

最后需要周游博览,即《论语》所云“博学而笃志”者是也,医学是人的学问,中医学更是法象天地的学问,一山一石,一草一木皆可揭示医理,患者从何而来,其地风土若何,均可指导治疗。博览群书,遍游山水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悟中医,如不入深山便不解“地气上为云,天气下为雨”之意。